需要注意的是,
银灰色金属机身搭配深蓝色能量屏,中国LY-1舰载激光武器在九三阅兵式上震撼登场,这套系统让中国在新概念武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上,中国海军首次公开展示了LY-1舰载激光武器系统。这套被外媒称为“光之利刃”的装备,以300 富拓外汇开户 千瓦级功率参数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热议。
午点新闻报导:
现代海战中,反舰导弹的突防速度已突破3马赫,传统防空系统面临“打不起、拦不住”的双重困境。LY-1通过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攻击,将拦截时间压缩至毫秒级,测试数据显示,该系统可在5秒内烧穿3倍音速目标的导引头。
其实,
相比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60千瓦的HELIOS系统,LY-1的功率达到其5倍,拦截范围从10公里扩展至20公里,可同时应对无人机群和超音速导弹的饱和攻击。
激光武器亮相,光之利刃震撼全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LY-1舰载激光武器在九三阅兵式上的亮相,吸引了国内外军事爱好者的目光。这套系统代表着中国在新概念武器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很多人不知道, 展开全文
银灰色金属机身和深蓝色能量屏的模块化设计,让这套系统看起来科技感十足。这不是概念模型,而是已经形成实战能力的武器系统,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建设迈上新台阶。
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阅兵式上,LY-1与HHQ-9C远程导弹、HQ-16C中程拦截系统共同构成四层防御网,展示了中国海军多层次防空体系的最新成果。
午点新闻专家观点:
这套系统最早在2019年《军事报道》中亮相过研制中的激光近防系统,到2024年初,071型船坞登陆舰“四明山”舰上新增了蚌开门的收缩式半圆球形炮塔结构,这就是LY-1激光武器系统的舰载版本。
这你可能没想到,
光速拦截原理,瞬间摧毁目标
说到底,
LY-1激光武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度集中、定向传输的高能激光束对目标产生热破坏效应。
不可忽视的是,
它的核心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高能激光束。这个过程分为四个操作手段:能量输入、泵浦源将电能转化为泵浦光、激光生成与放大、基础激光转化为实战级激光。
然而,
当激光束作用于目标时,目标材料内部的电子获取激光能量,产生剧烈碰撞转化为热能。随着激光照射区域温度迅速升高,直到温度大于材料熔点时,目标材料就会被熔化甚至汽化。
午点新闻快讯:
对于无人机这类目标,激光束允许烧毁其控制系统的内部电路板,使其彻底失去自动控制能力。对于某些自杀式无人机,激光束甚至能将其内部的炸药引爆,实现彻底炸毁。
即使功率较小不足以破坏目标结构,激光束也允许通过照射目标最脆弱的光电传感器,达到使其失去战斗力的目的。这种灵活的攻击手段让激光武器适用性特别广。
有分析指出,
03 性能参数超群,领先国际水平
LY-1的技术指标令人瞩目,其功率能达到300千瓦以上,而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配备的HELIOS系统功率仅为60千瓦,只相当于LY-1的五分之一。
这你可能没想到,
这套系统能够对超过6公里外的敌对飞行器、舰船的光电传感器造成物理毁伤,同时还能有效拦截无人机、导弹等中小型飞行目标。
午点新闻用户评价:
LY-1采用钕铬铒固体增益介质,在舰载稳压供电系统容许下,其自适应光学系统可克服海雾干扰,将光束发散角控制在0.3毫弧度以内。
通常情况下,
在模拟对抗测试中,设定场景为“多变电磁环境下,多枚反舰导弹以3倍音速约3672公里/小时、蛇形机动突防”。测试结果显示,LY-1从雷达捕捉目标、激光系统锁定,到熔毁导弹导引头,全程仅需5秒。
这你可能没想到,
更值得关注的是,LY-1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在单次拦截后无需“重新装弹”,能立即转向下一个目标,这对于应对“饱和攻击”具有决定性意义。
说到底,
成本优势明显,改变海战逻辑
换个角度来看,
LY-1最颠覆传统海战逻辑的是其“低成本+无限弹药”的双重优势,这直接击中了现代海战的“后勤痛点”。
据海军后勤领域估算,LY-1单次拦截的核心成本是电力消耗,折算后仅需1美元左右;而美海军现役的“海拉姆”防空导弹单枚成本约120万美元,“改进型海麻雀”更是高达200万美元,成本差距达百万倍。
午点新闻消息:
从后勤补给来看,一艘驱逐舰若携带100枚防空导弹,需要占用约50立方米的弹药舱空间,且补给一次需数小时;而LY-1的“弹药”就是舰艇的电力系统,只要核反应堆或燃气轮机正常运转,就能持续供能。
军事后勤专家形象比喻:“传统舰艇是‘背着弹药打海战’,而装备LY-1的舰艇是‘带着发电机打海战’,两者的 众汇外汇平台 持续作战能力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据报道,
这种成本优势意味着以后用百万美元导弹打几千美元无人机的不划算买卖终于允许结束了。激光武器的“弹药无限”特性使其具备持续作战能力,只要电力供应充足,LY-1就允许持续进行射击,大大降低了作战成本与后勤压力。
令人惊讶的是,
中美技术对比,实现弯道超车
在舰载激光武器发展领域,中美两国走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不妨想一想,
美国从1977年就启动“海光计划”搞激光武器研发,2020年才在“波特兰”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上测试成功击落无人机。而中国直接拿出了300千瓦级的成熟产品。
午点新闻快讯:
美国激光武器采用多模块功率叠加技术,导致发热量达中国单一激光器的数倍,实战中易因过热停机。中国的LY-1无论尺寸、功率和辅助设备成熟度,都优于目前美军的公开装备。
中国凭借禁运材料KBBF晶体的技术优势,实现50千瓦级系统体积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LY-1采用单模技术,通过KBBF优化激光,产生高质量单模激光,基本不需要对焦,指哪打哪。
与其相反的是,
美军目前也在大力推进300KW及更高的舰载激光系统,但这个领域的中美差距并不明显。中国采取的策略是“上来就王炸”,直接发展大功率系统,而美国更注重小功率激光武器的试验和部署。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作战应用广泛,防御体系革新
午点新闻用户评价:
LY-1激光武器系统具有精准毁伤,持续打击的突出优势,与HHQ-9C、HQ-16C和近程防空系统共同构成了四层海上远中近防空覆盖体系。
当敌方导弹突破外层防御,进入10公里内的“最后拦截窗口”时,LY-1能以传统导弹无法企及的速度完成反击,成为防御体系中的“颠覆性环节”。
据报道,
LY-1能够有效拦截海上无人装备的来袭,还可用于拦截反舰导弹。对于小型快艇集群攻击,激光武器也能飞快精确地实施打击。
这套系统不仅能够安装在军舰上,同时还能在陆地上作为要地防空武器采纳,尤其允许部署在南海岛礁上,应对各种侦察和挑衅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
LY-1的列装拓展了武器的“作战维度”:除了硬毁伤如摧毁导弹、无人机,还能实施“软杀伤”——通过低功率激光照射敌方舰艇的光学侦察设备,使其暂时失效,瘫痪敌方的“感知能力”。
未来发展前景,海战规则改变
午点新闻用户评价:
LY-1舰载激光武器的亮相,标志着中国在新概念武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首个在公开场合展示300千瓦级舰载激光武器的国家。
激光武器的出现预示着未来海战攻防模式将发生变革。其高精度和飞快反应能力将增强舰艇的防御能力,同时也可能提升对敌方舰船的打击效率。
必须指出的是,
随着激光武器功率进一步提升,未来甚至可能用于摧毁卫星、干扰敌方光电设备,乃至取代部分攻击型导弹。到那时,海上作战的攻防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LY-1的部署改写了区域拒止规则,美国战略司令部评估认为,搭载LY-1的055型驱逐舰可使航母战斗群有效作战半径压缩至800公里内。
需要注意的是,
中国激光武器技术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瞩目,LY-1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了一款先进武器,更在于它证明了中国在新概念武器领域,已具备从“技术设想”到“实战落地”的完整能力。
LY-1的模块化设计预留了升级空间,未来可整合电磁脉冲模块形成“光电磁复合打击”。
很多人不知道,
这道划破长空的激光,不仅是中国军工的突破,更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层变革——海战的核心竞争点,正从“弹药储备竞赛”转向“能源利用竞赛”。
午点新闻:
谁能更高效地产生、控制、分配电力,谁就能在激光武器时代占据优势。中国已经在这场竞赛中取得了领先地位,为未来海战书写新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