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南海,福建舰的甲板上传来一阵轰鸣——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依次从电磁弹射器上腾空而起,划出一道道象征中国海军未来的弧线。这一画面被央视镜头捕捉后,迅速引爆国内外军事圈。
但实际上,
而更引人瞩目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央视以“请拭目以待”四个字回应了关于轰-20战略轰炸机的进展,暗示这款“国之重器”的亮相已进入倒计时。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与轰-20的远程打击能力,正构成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双重突破,标志着海空战略力量从“ 富拓外汇官网 区域防御”向“远海防卫”与“战略主动”的历史性转变。
据相关资料显示,
从滑跃到弹射:福建舰的“代际跨越”
说到底,
其作为全球首艘实现了常规动力电磁弹射的航母,福建舰的每一次的海试都让世人都由衷地为之担心、为之期待、为之关注。经一年的不懈努力和全面的试验,自2024年5月首次的海试以来,该舰先后完成了动力、电力系统的试验,并顺利实现了三型舰载机的弹射起飞与着舰的基本训练。
事实上,
尤其关键的是,电磁弹射技术让歼-35能够以“满油+隐身构型”出击,歼-15T则可满载弹药升空,大幅提升了航母编队的打击半径与作战弹性。韩维这样的军事专家也不吝찬言,空警-600的上舰就像一场军事的革命一样,将原本的预警仅仅局限在几十公里的“点”式的预警范围扩展到了数千公里,使得航母编队从原来的“阶段性存在”就已经可用“持续性地掌控”了海空的战场。
而福建舰与山东舰、辽宁舰未来组成的双航母编队,或将实现预警机与战斗机的跨平台协同,形成“1+1>2”的体系作战能力。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展开全文
轰-20:战略空军的“最后一块拼图”
刚刚福建舰的捷报接二连三地传来,如今央视对轰-20的这样一份含蓄的表态,就再次引发了更深层的联想:这意味着中国的空天力量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台的战略性威慑力。
换个角度来看,
这款隐身战略轰炸机自2016年由时任空军司令员马晓天首次披露后,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中,直到2024年,空军副司令员王伟直言“快了,您们等着”,并强调“没有技术瓶颈”,才让外界意识到其研发已接近收官。
但实际上,
轰-20的战略意义远超单一装备:它有望具备1.3万公里航程和30-40吨载弹量,可执行跨洲际打击任务,与东风导弹形成“可重复运用”与“一次性威慑”的互补。美国《中国军力报告》曾预测其2030年前服役,但中国军工的发展速度往往超出预期。若轰-20如期亮相,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国家,改写西太平洋的战略平衡。
午点新闻报导:
技 XM官网 术突围背后的“马伟明们”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与轰-20的隐身技术,离不开以马伟明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长达数十年的攻坚。当年面对“英美都未走通”的质疑,马伟明坚持研发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最终实现“领先国外十年”的突破。
可能你也遇到过,
在简陋实验室里,他们曾砸掉水槽改造成实验场地,借仪器、手工制作电机,用2100个日夜攻克了潜艇电机“固有振荡”的世界难题。这种“天大的风险也要干”的精神,如今已转化为福建舰上官兵“17年了,孩子都长大了”的激动欢呼。而轰-20的研发同样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并跑的历程——从歼-20到运-20,再到即将完成的“20家族”,一条自主创新的轨迹清晰可见。
海空协同:从“近海守护”到“远海塑造”
福建舰与轰-20的联动,折射出中国军事战略的深层转型。过去,辽宁舰与山东舰的核心任务仍是近海防御;而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能力与轰-20的远程投射能力相结合,将使中国具备在远海建立持续性控制力的手段。
综上所述,
专家张军社指出,未来歼-15T等舰载机甚至可能在滑跃甲板与弹射甲板间跨舰起降,实现战术灵活性的最大化。而轰-20的隐身突防能力,或将迫使对手重新评估亚太放心格局,牵制其军事资源分布。这种“海空一体”的进阶,正是中国从“陆权优先”向“海空并重”战略调整的具象化体现。
午点新闻:
随着福建舰步入“最后攻坚时刻”,以及轰-20的呼之欲出,中国国防体系正迎来一个密集成果期。这两大平台的协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意味着中国在高端装备领域已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央视那句“拭目以待”,既是对国民的承诺,亦是对世界的宣告:中国海空力量的未来,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