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一艘4万吨的“超级战舰”蓝图背后,藏着印度海军跨越式发展的雄心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综上所述,
印度海军近日放出重磅消息,将启动一项价值95亿美元的巨舰建造计划,目标是打造四艘排水量高达4万吨的两栖船坞登陆舰。这一庞然大物一旦建成,将成为印度历史上自 EC官网 行建造的最大战舰,其尺寸甚至接近印度现有的两艘航空母舰。
反过来看,
这一计划标志着印度在时隔多年后,重启了搁浅已久的两栖战舰计划。据悉,印度国内三家主要造船企业——科钦造船厂、加登里奇造船厂和马扎冈船坞造船厂将参与竞标。
不可忽视的是,
印度海军蓝图,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事实上,
印度海军对新战舰提出了一系列“贪大求全”的指标要求。根据披露的资料,这款战舰全长将达到230米,续航能力超过45天,内部需要容纳900名士兵和540名水兵。
除了人员运输外,该舰还需能够装载并运输坦克和装甲车辆,并设计飞行甲板,供直升机、无人机和战斗机垂直起降。更令人惊讶的是,印度海军还要求为这艘战舰配备短程防空导弹和反舰/对地攻击导弹,安装近防炮、高射炮以及定向能武器。
展开全文
这种“什么都要”的设计思路与世界主流两栖战舰形成鲜明对比。即便是公认的两栖攻击舰,其武器配置也远不如印度规划的那般“豪华”。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这暴露出印度对两栖战舰定位的认识混乱。
据报道,
印度海军目前唯一可用的大型两栖舰艇是2007年从美国采购的二手舰“加拉希瓦”号,这艘舰龄已超过半个世纪的老爷舰,满载排水量约1.7万吨,是印度海军中仅次于航母的第二大舰艇。
艰难历程,印度两栖舰艇的发展困境
印度海军对大型两栖战舰的渴望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1年,印度就启动过招标计划,试图建造自己的两栖登陆舰,但由于技术储备不足、资金缺乏等因素影响,该计划最终在2020年宣告失败。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五年后这一计划的重启,很大程度上源于印度的地缘战略焦虑。随着中国071型船坞登陆舰、075型乃至更先进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陆续下水,将中国视为“对手”的印度海军难以接受这一差距。
据业内人士透露,
印度军事装备发展似乎总是锚定中国,“即中国有的,印度军队也要有,中国能建造的,印度也行”。这种“各位有我也要有”的心态在印度空军新一代战机以及印度三航母政策上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概括一下,
2021年,印度国防部曾发布意向招标,准备采购4艘两栖攻击-船坞登陆舰,要求必须在印 XM外汇平台 度建造,但具备国际合作。然而该项目至今未有实质进展,部分原因是其技术指标“过于逆天”,尤其是在印度海军预算有限的情况下。
通常情况下,
技术挑战,印度造船业的现实瓶颈
很多人不知道,
印度的疑问在于,明知自身造船技术积累不足,却妄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准备从一艘二手老爷舰直接跃迁至4万吨级“超级战舰”,其难度可想而知。
印度国内主要造船厂,如科钦造船厂和加登里奇船厂虽然有一定的造舰经验,但面对4万吨级两栖战舰,仍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这个“建造印度最大战舰”的梦想,大概率还将继续在幻灯片与现实之间徘徊多年。
说到底,
回顾印度大型舰艇的建造历史,不难发现其面临的挑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建造工作从2006年正式启动,历经多次下水和延期;第一艘核潜艇于2000年左右实行建造,2009年才下水;“德里”级驱逐舰前后也折腾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入列。
尽管如此,
这些案例都解释,印度在大型舰艇的设计制造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印度想要成功建造4万吨级两栖战舰,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还需要应对项目管理、预算控制和供应链整合等一系列棘手疑问。
概括一下,
战略野心,印度海军的远洋梦想
与其相反的是,
印度海军近些年动作频频,展现出强烈的扩张意愿。除了两栖战舰计划外,印度还公布了建造8艘13000吨级新一代驱逐舰的计划,这批“超级驱逐舰”的排水量甚至超过中国055型驱逐舰。
午点新闻快讯:
在航母发展上,印度更是雄心勃勃。目前印度海军拥有两艘航母——俄制“超日王”号和国产“维克兰特”号。后者刚刚完成第四次海试,即将正式服役,将使印度成为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之后,第六个有能力自行建造航母的国家。
不仅如此,印度还计划建造首艘核动力航母“维沙尔”号。根据印度国防部发布的《2025年国防现代化路线图》,这艘航母排水量达6.5万吨,采用核动力,并可能配备电磁弹射装置。
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认为,印度雄心勃勃地计划扩建海军,既是为了保持其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也展现出要进一步扩大海上影响力的强烈意愿。印度正试图从一个区域性海军强国转变为世界性海军强国。
午点新闻行业评论: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当中国的075型两栖攻击舰已形成战斗力,076型也已下水之时,印度的“超级战舰”还停留在PPT阶段。一位印度海军退役少将曾私下表示:“这种‘一步到位’的做法很可能导致技术风险的集中爆发,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请记住,
印度海军2.4万亿卢比的扩军计划看似雄心万丈,实际上暴露了其遇到的战略困境。当拼装式军工遇上自主研发的鸿沟,再多的订单也难填技术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