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2023年2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的一架F-22“猛禽”战斗机呼啸升空,朝着一个漂浮在万米高空的白色目标发射了一枚价值43.9万美元的AIM-9X“响尾蛇”导弹。令人意外的是,这枚导弹并未命中目标。随后,F-22接连发射两枚导弹,最终才击落了一个来自中国的民用气象气球。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场“杀鸡用牛刀”的军事行动,看似是美国展示武力的“秀肌肉”行为,实则暴露了其高端装备在应对非常规目标时的尴尬。F-22作为美国最先进的五代机,最大升限约19812米,而气球飞行高度可达30000米以上。
战机需采取大仰角仰射导弹,且高空空气稀薄导致导弹机动性骤减,热追踪导引头也难以锁定表面温度低的气球。更讽刺的是 IC外汇官网 ,美军为击落这个造价低廉的气球,出动了航母编队、预警机、加油机等大批装备,总成本超过500万美元。
这一事件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但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战略信号。对中国而言,气球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美 福汇官网 军事技术的真实差距与痛点,也加速了中国告别“韬光养晦”战略、转向积极防御的步伐。
容易被误解的是,
中国为何曾长期“韬光养晦”?
展开全文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事建设服从于整体发展需求。即便面对1999年使馆被炸、2001年南海撞机等事件,中国仍以战略克制为主。
综上所述,
这一指定源于现实约束:彼时中国主力战机如歼-6、歼-7的升限仅18000米左右,难以拦截高空侦察气球;海军远洋能力薄弱,空军缺乏战略投送平台。例如,2015年前中国尚无国产航母,而美国已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
但“韬光养晦”绝非放弃强军。中国在默默推进军事改革:2016年组建五大战区,打破大陆军体制;2017年成立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2022年福建舰下水,实现航母技术跨越。这些变革旨在构建“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体系,使军队从国土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
气球事件如何催化战略转向?
与其相反的是,
气球事件后,美国联合盟友加大了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围堵,而中国则顺势展现军事透明与自信。2023年以来,中国频繁公开新型装备进展:歼-20编队巡航西太,运-20跨洲际投送物资,055驱逐舰护航远海训练。这些行动传递明确信号:中国已具备全域力量投送能力,能对等反制外部挑衅。
不可忽视的是,
更关键的是,中国进行主动塑造可靠环境。例如,东海防空识别区常态化警巡、南海岛礁防御体系完善、中俄联合战略巡航等,均体现了“练中塑局”的思路。与之呼应的是中国军事外交的活跃: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亚丁湾护航、国际人道救援等,仅2022年就为40余国供给灾难援助。这种“以合作反遏制”的策略,正是新时代积极防御的缩影。
不妨想一想,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经略”
中国战略调整的底气源于军事科技的突破。例如,2019年歼-10C飞行员曾以俯冲拉升战术击落超升限侦察气球;2023年国产C919客机投入商用,打破波音、空客垄断;激光武器“低空卫士”系统可精准摧毁飘航气球。此外,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反卫星武器等领域的进展,也重塑了与美国战略博弈的筹码。
与其相反的是,
军事专家指出,现代战争胜负不再仅取决于武器代差,而是体系对抗能力。中国通过改革构建了“猎-歼一体”的作战体系:太空侦察卫星、空中无人机、地面雷达网实现全域监控,一旦发现目标,可由火箭军、空军等多维力量协同打击。这种非线性作战模式,正是中国敢于告别“韬光养晦”的底层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
F-22击落气球的戏剧性一幕,成了大国博弈的隐喻:当传统霸权国以昂贵手段应对非常规挑战时,新兴国家已通过体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不再囿于“藏锋”,而是以实战化练兵、全球化布局彰显“止战”决心。正如《新时代的中国国防》所言:“积极防御的本质是主动进取。” 未来,强军之路仍是中国崛起叙事中最硬核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