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解的是,
近日在长春航空展上,中国空军公开展示了一段《有无人协同作战体系演示》视频,瞬间引爆国内外军事圈。
视频中,双座版歼-20S隐身战斗机与多架歼-20及隐身无人机组成编队,模拟突防敌方防空体系,在短时间内成功定位并击落印度空军的EMB-145预警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敌方甚至来不及反应。
这场模拟作战的精彩之处在于其体现了全新的“穿透型制空”战术。视频开局,隐身无人机(如“暗箭”)凭借优异隐身性能前出侦察,悄然穿透敌方防空网,精准捕获预警机位置信息并通过数据链实时回传至歼-20S。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接收到目标信息的歼-20S后座飞行员立即扮演“战术指挥官”角色,指挥 TMGM外汇代理 一侧的单座歼-20发射PL-15超远程空空导弹,在无人机的中继制导下精准摧毁目标。
可能你也遇到过,
这套打法不仅高效,更直接颠覆了传统空战模式——它不追求与敌机缠斗,而是优先打掉敌方指挥中枢,使其战力体系瞬间瘫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全球首款正式列装的双座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S的设计远非便捷增加一个座位。其后座飞行员负责指挥无人机集群、整合多源情报、实施电子对抗,甚至协调其他有人战机进行协同攻击。
展开全文
很多人不知道,
这种设计有效化解了现代空战中单座飞行员任务负荷过重的困扰,使得歼-20S不仅能作战,更能成为空中机动指挥节点。有防务观察人士将其称为“第五代半战斗机”,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空军从“平台对抗”向“体系对抗”转型的大战略。
中国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方面的探索,展现出与美国不同的技术路线。美军目前的“协同作战飞机”(CCA)计划更强调低成本和可消耗的“忠诚僚机”,主要承担额外武器挂载或诱饵任务。
而中国同时大力发展大型“制空无人机”,它们不仅是有人机的助手,更可作为独立空战单元运用,与歼-20S协同执行制空任务,甚至前出执行高风险打击。这种思路被认为是对无人空战平台更全面的理解和应用。
必须指出的是,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作战体系并不止于歼-20S和无人机。它融合了预警机、卫星、地面雷达和防空系统等多个节点,构成一个动态、弹性且生存力强的分布式杀伤网络。无人机在前方侦察和诱敌,有人机在后方指挥和策应,预警机统筹全局——这样的体系极大地扩展了感知和打击范围,同时显著降低了有人平台的风险。
此次演示中,歼-20S指挥编队模拟攻击印度EMB-145预警机也颇具深意。预警机作为空战体系的“眼睛和大脑”,一旦被隐身战机与无人机协同猎杀,整个敌方作战体系将陷入被动甚至瘫痪。军事分析者认为,这套战术若运用于实战,可在短时间内清除区域内的关键防空节点,从根本上瓦解对手的空中战力。
有开源情报推测,歼-20系列的总列装数量可能已突破300架。若这一数字属实,再结合高速发展的无人机集群和人工智能技术,亚太地区的空中力量格局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未来空战将不再是战斗机之间的格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而歼-20S与无人机编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正在主动定义下一场空战的规则。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国并没有将这种新型作战模式完全局限于自用。类似歼-35和隐身无人僚机这样的组合也可能进入军贸市场,这意味着中小国家也有机会构建起现代化空中作战体系。而随着人工智能和无人集群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未来中国空军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还可能会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决策和更棘手的任务样式扩展。
需要注意的是,
歼-20S的亮相和其展现的作战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空军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它不仅是装备的升级,更是作战理念的跃升,标志着中国在隐形战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领域走在了全球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