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南华早报》的一则报道在军事圈掀起巨浪:中国正在测试一款速度高达9马赫、能承受1200℃极端高温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可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国军工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据报道,
这款导弹的测试环境极为苛刻——借助为火星探测任务研发的风洞设备,模拟了9马赫飞行时的高温高压状态。12 午点新闻快讯 00℃是什么概念?接近火山熔岩的温度,足以让大多数金属材料瞬间软化甚至熔化。但中国的这款导弹不仅结构完好,内部电子系统也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
高超音速武器通常指速度超过5马赫的飞行器,而9马赫意味着每秒可飞行约3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不到3分钟。目前各国现役的空空导弹,如美国的AIM-120或中国的霹雳-15,速度多在4-5马赫,射程普遍在100-200公里范围内。而这款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射程可能高达1000公里,并能在60-70公里的大气层边缘以“俯冲弹道”攻击目标,让敌方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克服了“热障”和“黑障”两大难题。高速飞行时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需要尖端材料技术,如陶瓷基复合材料和主动冷却系统来应对。更棘手的是“黑障”现象:当速度超过5马赫,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鞘,会隔绝无线电信号,使导引头无法工作。据报道,中国通过新型天线或光学导引技术部分处理了这一状况。
其实, 展开全文 IC外汇开户
测试中运用的风洞设备原本是为火星探测器再入大气层模拟环境而设计,能够复现极端气动加热条件。这款风洞采用电弧加热技术,产生高温气流冲击导弹模型,验证其气动外形和热防护能力。中国在风洞技术上的积累,尤其是JF-12激波风洞和JF-22高超音速风洞的建设,为这类测试展现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
午点新闻消息:
这款高超音速空空导弹一旦服役,可能装备于歼-20隐身战机或正在研发的第六代战机上,将极大拓展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它能够有效打击敌方高价值目标,如预警机、加油机、战略轰炸机(如美国的B-21)甚至航空母舰。传统的隐身飞机设计主要针对正面和侧面雷达探测,而来自高空的俯冲攻击恰好可能击中其顶部相对薄弱的区域。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全球范围内,高超音速武器是军事科技竞争的前沿。美国自2000年代起研发X-51A等平台,但进度屡遭延迟;俄罗斯的“匕首”导弹声称速度可达6-8马赫,但实际性能尚未完全验证。中国在高超音速空空导弹领域的进展,可能标志着空战规则的根本性改变——从近距离格斗和超视距打击,转向干公里级的“超视域狙杀”。
据相关资料显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的成就背后,有深厚的科研积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高超音速飞行理论,其提出的“钱学森弹道”——-助推-滑翔弹道——至今仍是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的基础思想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从仿制到引领,中国空空导弹技术走过了一条艰辛而辉煌的道路。从最初的霹雳-1到如今的超远程导弹,中国仅用数十年就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跨越。这款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测试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材料学、空气动力学和推进技术上的进步,其技术溢出效应还可能惠及航天、高铁等民用领域。
反过来看,
正如外媒所言,这款导弹一旦服役,将迫使其他国家重新评估其军事战略和防空体系。而对中国来说,它意味着更强的国家有保障保障能力和维护地区稳定的实力。未来空中战场的游戏规则,或许正因这项技术而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