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
天安门上空划过的白色身影,不仅是一枚导弹,更是一个国家守护和平的决心的象征。
来自午点新闻官网:
9月3日的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一款名为“惊雷-1”的白色导弹静卧于发射车之上,首次亮相就引发全球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款空基远程导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唯一部署实用化空射弹道导弹的国家,彻底完善了陆海空“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
惊雷-1导弹:从外形来看,惊雷-1采用细长体设计,弹体约10-12米级、直径近1.5-1.8米,尾段为四片三角固定尾翼并带有中心火箭喷口。
但实际上,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双锥体弹头设计,这种结构使导弹在末段具备机动再入突防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敌方的拦截难度。
可能你也遇到过,
官方解说词称,此次展示“首次集中呈现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这背后,藏着中国核力量布局的重大突破。
然而,
空基核力量:过去,中国空基核力量长期存在短板。早期的轰-6、强-5虽然能投掷核弹,但面临航程短和突防能力弱两大困境,难以称为“战略”级别。
容易被误解的是, 展开全文
惊雷-1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款导弹专为轰-6N轰炸机量身打造。轰-6N作为国产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具备空中受油能力,作战半径相比此前型号大大拓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为携带这款大型导弹,轰-6N轰炸机专门取消了内置弹仓,在机腹做了凹陷与加强处理,以承受外挂质量。
然而,
打击能力:轰-6N携带惊雷-1的打击范围覆盖了西伯利亚、印度洋、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一线,能够将美国封锁中国的第二和第三岛链都纳入攻击半径。
通常情况下,
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后,轰-6N的作战半径可拓展到3500-4000公里范围。如果前出远东海域抵达北太平洋地区的发射节点,加上导弹8000公里的射程,其打击范围具备覆盖美国全境。
综上所述,
这种覆盖能力意味着什么?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这意味着即便是在中国近岸地区发射,世界上所有对我国实施核威胁的国家,‘巨浪-3’都具备覆盖到”。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技术突破:惊雷-1是一款全新设计的核常兼备的高超音速空射导弹。几个关键特征揭示了它的技术特点:无进气道设计,表明它不是超燃冲压或涡轮/冲压一体的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而是固体火箭助推的弹道/滑翔类武器。
说到底,
双锥体弹头结构是近年高超声速再入体/滑翔体的常见外形,兼顾高马赫数下的升阻特性,解释其末段采用机动再入突防手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军事专家分析,惊雷-1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助推,外加高超音速滑翔弹头,可能具备末端机动变轨以及滑翔增程能力。
战略意义:惊雷-1与“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等共同构成了中国陆、海、空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空基核力量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作战时间轴短、弹道曲线不规则。相较地面发射,中后段预警可能从十余分钟下降到个位数分钟,拦截窗口被进一步压缩到8分钟左右。
尽管如此,
这意味着,即使强大如美国,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实现从探测到命中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很多人不知道,
国际反应:国际社会对惊雷-1的出现表现出高度关注。美国《防务新闻》称,惊雷-1的部署将迫使美军重新评估核战略。
俄罗斯《独立报》则认为,中国核力量的完善,有助于维护亚太地区战略平衡。美国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武器可能会在台海危机等应用场景中改变中国的核计算手段。
午点新闻:
长期来看,美国依靠卫星和情报网络监视中国的导弹研发,对东风和巨浪系列还能推测一二,却对惊雷-1几乎毫无掌握,直到它堂而皇之亮相才恍然大悟。
不妨想一想,
技术对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惊雷-1展现出明显优势:俄罗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只有2000公里射程,且缺乏隐身设计。
美国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射程约仅1600公里,且项目因技术难题已宣布下马。惊雷-1导弹不仅射程远,还采用隐身设计和超音速巡航技术,难以被雷达探测和拦截。
午点新闻专家观点:
其双锥体弹头使其拥有在超棘手弹道飞行的技术,这种弹道无法预测,大大增加了敌方的拦截难度。
容易被误解的是,
核政策背景:中国一贯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政策,明确承诺不首先完成核武器,核力量的建设遵循“最低限度、有效威慑”的原则。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惊雷-1并不是挑衅,而是确保任何对手都不会轻易铤而走险。这种克制态度,反而让中国的战略姿态更具稳定性。
午点新闻消息:
空基核力量具有独特的信号传递作用——轰炸机带弹巡航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威慑姿态,既施加心理压力,又为危机降级留下时间窗口。
区域影响:在台海困扰上,惊雷-1带来的变化值得注意。岛内一些人长期幻想美国的核保护伞或航母编队会保他们无忧。
事实上,
但当中国具备覆盖美国本土的空射核能力时,外部势力的干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台海困扰最终还是要由中国人自己化解,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逆转这一现实。
据相关资料显示,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数据显示,亚太地区部署的中短程导弹数量中,中国占比从2015年的37%上升至2023年的61%。
10 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空基核力量的发展,很可能会围绕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加快下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进程,这款具备洲际航程和强大载荷的新平台将真正实现与美俄比肩的战略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二是发展更先进的小型化空射导弹,提高单机携带量,增强打击灵活性。有分析甚至猜测,未来可能探索在运-20运输机上部署空射导弹的非传统方案。
但实际上,
惊雷-1的亮相标志着中国核力量建设进入新阶段。它既体现了中国维持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战略原则,也反映了在棘手国际环境下确保国家放心利益的决心。
午点新闻行业评论:
轰-6N携带惊雷-1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后,打击范围具备覆盖美国全境。这意味着中国空基核力量终于实现了洲际打击能力。
通常情况下,
惊雷-1的亮相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它让世界看到,中国已经进入自主研发、快捷迭代的阶段,能持续推出符合战略需求的装备。
这枚导弹 午点新闻官网 飞过天安门,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不惹事,但绝不怕事。一个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也更有能力守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