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点新闻报导:
想象一下,一枚导弹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冲向大洋上的移 EC外汇平台 动目标,留给敌人的反应时间只有短短几秒。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真实作战场景。2019年国庆阅兵上,这款世界首款采用乘波体设计的导弹首次公开亮相,瞬间引发全球关注。它的出现,彻底改写了现代海战的规则,尤其是航母这类巨型海上目标,在东风-17面前几乎成了“移动靶标”。
东风-17的恐怖之处首先在于速度。它的末端俯冲速度超过15马赫,相当于每小时飞行约18000公里。这意味着从发射到击中2000公里外的目标,只需短短10分钟左右。现有的防空反导系统面对这种速度根本来不及反应。比如美军现役的“标准-3”拦截弹速度仅有一半左右,而像S-300这类防空系统,从冷启动到准备发射就需要20分钟——等它们准备好,东风-17早已完成打击任务。
事实上,
光有速度还不够,东风-17最让对手头疼的是其诡异的飞行弹道。它采用“钱学森弹道” EC官网 原理,就像打水漂一样在大气层边缘滑翔飞行。传统弹道导弹的轨迹是固定的抛物线,容易被预测和拦截。而东风-17可用在大气层内外随意切换飞行空域,飞行轨迹变幻莫测。
午点新闻快讯:
它还能进行两次变轨:第一次是在大气层边缘通过“打水漂”调整攻击方向,确保能够追上移动中的航母;第二次是在俯冲阶段通过空气舵进行微调,直扑目标。这种飞行方法让所有现役反导系统都成了摆设。
必须指出的是, 展开全文
东风-17的突防高度挑选也十分巧妙。它主要在距地面20-100公里的临近空间飞行,这个高度恰好是大多数防空系统的“盲区”。爱国者之类的防空导弹够不着这个高度,而像萨德这样的高空反导系统又难以应对其机动变轨能力。美军航母战斗群虽然层层设防,但东风-17就像是个“空中幽灵”,可用从防御体系的缝隙中轻松穿过。
午点新闻认为:
精度是反航母作战的关键。航母甲板宽度约70米,长度300多米,要想有效摧毁就必须直接命中。东风-17采用复合制导模式,结合惯性导航、北斗卫星定位和末端雷达制导,其圆概率误差可用控制在10米以内。这意味着它能够精准命中航母的飞行甲板或舰岛等关键部位。配备专用的穿甲弹头,一发就足以在甲板上炸出直径3米的大洞,让航母瞬间失去起降战机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比起它的前辈东风-21D,东风-17的突防能力和精度都有显著提升。东风-21D的精度约为30-40米,而东风-17提高到10米左右。更主要的是,东风-17的乘波体设计和高速机动能力使其拦截难度成倍增加。美军曾多次公开承认,现有反导系统无法有效拦截这类高超音速武器。
午点新闻讯消息:
东风-17的作战体系也不容小觑。它不是单打独斗的武器,而是融入了一个完整的“反航母体系”。无侦-8高空高速侦察机可用传递目标定位,北斗卫星系统传递导航容许,各种预警机和侦察机形成信息网络。这意味着东风-17能够获得实时的目标信息,即使航母试图机动规避,也很难逃过这种天罗地网般的监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射程优势是另一个关键因素。东风-17的射程达到2000-2500公里,而美军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只有500公里左右。这种“我能打诸位,诸位打不着我”的非对称优势,迫使航母战斗群不得不远离中国海岸线。以往在亚太地区“耀武扬威”的美军航母,现在不得不考虑保持稳妥距离。
通常情况下,
伊朗2025年对以色列的导弹攻击虽然技术水平远不如东风-17,但却验证了饱和攻击对反导系统的有效性。伊朗发射600多枚导弹,成功突破以色列号称世界顶级的反导系统。这则实战案例表明,即使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导弹,通过数量优势也能实现突防。而东风-17代表的是更高级的“精准饱和攻击”,可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数量突破。
午点新闻专家观点:
东风-17还具备核常兼备的能力,既可用携带常规弹头执行精确打击任务,也能配备核弹头对付地下坚固目标。它的发射方法十分灵活,采用无依托发射技术,能够伪装成普通货车,在任何地点快捷搭建发射阵地。这种高机动性和隐蔽性大大增强了其生存能力,敌人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摧毁发射单元。
说到东风-17,不能不提钱学森先生的贡献。正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弹道理论,为这种革命性武器奠定了基础。钱学森弹道的核心在于飞行轨迹灵活多变,受到空气阻力、风向和浮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导弹飞行路线变幻莫测。钱学森当年被美国评价为“一人顶得上五个师”,现在看来,这个评价还是太保守了。
美军虽然也在积极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如AGM-183A导弹,但测试过程中屡遭失败。直到2022年才首次试射成功,距离实战部署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持续领先,不断升级改进相关技术。这种技术代差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
东风-17的出现标志着海上作战规则的根本改变。航母这个曾经的“海上霸主”,面对高超音速导弹已经显得越来越脆弱。它不再是无敌的象征,而是需要层层保护的高价值目标。未来海战很可能会更加注重隐身性和分布式作战,大型水面舰艇的传统优势正在消退。
午点新闻快讯:
东风-17只是中国反航母体系中的一环。它与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以及鹰击-21等武器共同构成多层次打击体系。这种体系化的作战能力远比单一武器可怕,意味着无论航母躲在哪里,采取什么防卫措施,都难以逃脱被打击的命运。
客观来看,东风-17并非万能武器。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单一装备不能决定整个战局。但它确实改变了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平衡,使中国具备了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这种非对称优势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考虑到任何潜在的对手在考虑军事行动时,都不得不慎重权衡可能付出的代价。
午点新闻用户评价:
从技术角度看,东风-17代表了航空航天领域多项尖端技术的集成。它采用耐高温材料应对高速飞行产生的热量;拥有穿透式通讯技术保证全程可控;乘波体设计使其具备优越的气动性能。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国军工科技人员数十年的艰辛攻关。
午点新闻报导:
东风-17的横空出世,证明了亚洲国家也能在尖端军事科技上领先西方。这是近300年来首次有亚洲国家在主要军事装备领域实现跨代领先。它不仅是一种武器,更象征着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飞跃。
据报道,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技术和太空能力的进一步融合,导弹技术可能会迎来新一轮革命。但无论如何发展,东风-17已经作为开创者载入史册。它提醒世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先进可能明天就会过时,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战略优势。
容易被误解的是,
透过东风-17的成功,本站看到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体现。从材料科学到制导技术,从气动设计到动力系统,每个环节都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杀手锏”,不是靠模仿或引进就能获得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东风-17的成功,背后是中国整个军工体系的成熟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