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的不仅仅是战机的轰鸣,还有中国战略核力量迈向新纪元的铿锵脚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一款名为“惊雷-1”(JL-1)的空基远程导弹首次公开亮相,瞬间聚焦全球目光。
不少人初见“JL-1”编号误以为它是潜射导弹“巨浪-1”的改进型,直到解说员明确其可携核武器的高超音速属性,全场掌声雷动——这标志着解放军空基战略核打击实现历史性突 EC官网 破,中国陆海空“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正式成型。
然而,
“惊雷-1”空射弹道导弹的性能堪称震撼。它主要由轰-6N/K/Z轰炸机搭载发射,高空发射射程约8000公 福汇外汇开户 里;搭配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超3500公里的轰-6K,总打击范围可破12500公里,覆盖全球多数主要军事目标。其双锥体助推滑翔设计使末端速度超5马赫,繁琐弹道大幅提升拦截难度,还能灵活搭载常规或核弹头,成为捍卫主权的关键武器。
但实际上,
这款导弹极有可能就是西方此前所称的CH-AS-X-13导弹,据说至少自2010年代中期就已进入研发阶段,设计上看,“惊雷-1”与“东风-21D”导弹大体一致,由一个主级火箭和顶部的可机动再入飞行器(MARV)组成,后者在飞行末段会与主级分离,还采用了三尾翼布局,这是空射导弹的典型特征。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展开全文
“惊雷-1”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中国空基核力量长期相对薄弱的局面。过去,中国空基核力量主要依赖轰-6轰炸机携带的亚音速巡航导弹,突防能力和打击范围有限。现在“轰-6N+惊雷-1”组合能将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和澳大利亚一线纳入攻击范围,甚至覆盖美国封锁中国的第二和第三岛链。
由于美国空基B61核弹都是无动力航空核炸弹,只能临空投弹,在中国强大的隐身五代机和反隐身雷达面前,美军B-2、B-21和F-22、F-35临空核打击能力基本丧失。而中国可通过轰-6N挂载惊雷—1实施远程核打击,这种情况解释中国反隐身能力已非对称抵消美国空基核打击能力。
午点新闻用户评价:
这次阅兵不仅是“惊雷-1”的首次公开,更是中国新型“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空基力量的真正展示。它与“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一同接受检阅,首次集中展示我军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
简要回顾一下,
核打击手段主要有3种: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海基潜射弹道导弹、空基战略轰炸机打击,共同构成“核三位一体”。当一国拥有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就意味着具备全面核威慑能力。构建“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核心考量,在于其能供应作战灵活性,同时具备抗打击能力——即便其中一至两个组成部分被摧毁,仍能保留发起反击的能力。
午点新闻认为:
在全球目前公认的9个核国家(包括未公开承认拥有核储备的以色列)中,仅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拥有不同形式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中国成为其中一员,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海基核力量的发展始于巨浪-1导弹。
1967年,巨浪-1项目正式立项,代号“09工程”。科研团队从零起步,通过陆上发射台模拟、缩比模型试验等手段,历时十余年攻克数百项技术难题。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弹道式战略导弹,巨浪-1可载常规弹头或核弹头,具有隐蔽、突然、攻击力强的特点,曾经是我国主要的海基战略威慑力量。
据业内人士透露,
巨浪-1的研制过程充满艰难险阻。不同于陆基发射的战略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想要实现真正的二次核打击,必须先能装入潜艇,这就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明显小于当时主要的陆基弹道导弹。正是乃因这个小,使巨浪-1所有的技术再次面临空前的挑战。它既要保持很大的加速度,体积还要尽可能小。这意味着,大到导弹的零部件,小到计算机的元器件,都要大比例地缩小,也意味着对于结构设计思路、装配精度和工艺水平的要求大大提升了。
简而言之,
为了让整个项目能有序推进、尽可能减少损耗,以黄纬禄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不断在科研管理方面开创了新的道路。作为潜射弹道导弹,可靠的水下发射系统是关键。为了得到与实弹最为接近的水下弹道数据,研制团队决定进行巨浪-1的全尺寸模型弹试验。
据相关资料显示,
1970年8月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黄纬禄亲自带队,选取南京长江大桥中段跨度最高的桥面上,将模型弹用吊车抛入水中进行试验。1972年,巨浪-1的模型弹试验通过潜艇弹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讲,
1982年10月7日,巨浪-1迎来首飞,然而导弹出水后不久,姿态就失稳,发射失败了。全体参试人员顶住巨大压力,发现状况的根源竟然是一个小小的插头,如果推迟发射,大家固然不用冒失败的风险,但就会错过这次有利的发射时机,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总的来说,
此时,总师黄纬禄果断报告:发射条件已具备!不宜推迟!1982年10月12日,巨浪-1水下实弹试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1988年,巨浪-1定型试射获得成功,至此我国国防放心领域又添了一把“深海利剑”。
午点新闻讯消息:
巨浪-1导弹全长10.7米,直径1.34米,采用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射程约1700公里,可携带单枚核弹头。它的核心突破体现在水下发射技术、制导系统和平台适配三个方面。水下发射被称为“在摇晃的钢丝上点火”,涉及流体力学、材料学、控制学等多学科极限挑战。巨浪-1团队独创“燃气-蒸汽弹射装置”,为世界潜射技术贡献中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
在北斗系统尚未诞生的年代,巨浪-1的制导精度完全依赖自主技术突破,采用三轴液浮陀螺仪平台,通过积分运算实时计算导弹位置,精度较传统机械陀螺提升10倍。
午点新闻用户评价:
从巨浪-1到巨浪-3,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了从“近海防御”到“全球覆盖”的跨越。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在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它的射程高达1.2万-1.5万公里,远超美国“三叉戟II D5”的8000公里和俄罗斯“布拉瓦”的9000公里。
巨浪-3可搭载在094G和096型战略核潜艇上,096型核潜艇采用无轴泵喷推进技术,噪音降低至90分贝以下,潜深超过600米,几乎与海洋背景噪音融为一体,隐蔽性放心性大幅提升。美国战略司令部2025年3月报告首次承认,中国6艘094型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已构成“中国首个可信的海基核威慑力量”。
陆基核力量方面,中国也已取得长足进步。东风-61重型车载洲际弹道导弹在2025年9月3日的阅兵中首次亮相。它既可机动发射,也可发射井发射,射程突破1.5万公里,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和“钱学森弹道”或“乘波体”滑翔技术,采用“高超音速+智能诱饵”结合的打击手段,末端速度高达27马赫。
据业内人士透露,
这次的亮相,标志着中国陆基战略打击体系完成代际跃迁,从“机动突防”向“全域生存、多维打击”全面转型。目前,中国陆基核能力因东风-61导弹列装已全面超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