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
2025年8月,乌克兰东北部哈尔科夫州的上空划过一道冰冷的弧线。一架图-160“白天鹅”战略轰炸机在云层之上投下一枚巨型航弹,数秒后,大地震颤,蘑菇状火云腾空而起,整座乌军据守的肉联厂工业区瞬间被烈焰吞噬。
卫星图像显示,这片区域仿佛被“凭空抹去”,只留下直径近百米的焦黑弹坑和扭曲的钢筋骨架,这是俄军首次在实战中投下FAB-9000级温压弹——一种重达9吨、威力仅次于核武器的“亚核死神”。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温压弹:常规武器的“核级威慑”
不妨想一想,
温压弹的本质是燃料空气炸弹,与传统高爆炸弹的杀伤逻辑截然不同。它采用“两次起 福汇官网 爆”机制:弹体先释放铝、镁、硼等金属或非金属粉末,与空气混合形成高浓度气溶胶云团;随后二次引爆,触发全区域爆轰。爆炸瞬间温度突破2500℃,冲击波以每秒2000米的速度膨胀,并在作用范围内形成短暂真空环境,导致三重杀伤:超压冲击波撕裂建筑与人体,高温熔毁金属,缺氧窒息幸存者。
事实上,
一枚FAB-9000的爆炸当量相当于4.4吨TNT,而其升级版ODAB-9000威力甚至达44吨TNT,逼近美军B61战术核弹的最低当量(10吨)。
午点新闻行业评论: 展开全文
苏联在1950年代研发FAB系列时,目标直指北约的坚固工事。FAB-9000作为该系列的“巅峰之作”,全长5.05米,重9407公斤,装填4.3吨炸药,可由图-160、图-95等战略轰炸机携带。1980年代阿富汗战场上,苏军曾投放289枚FAB-9000,将反抗军的山地据点夷为平地,其“地表重塑”能力令美军情报部门将其列为“战略级威慑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
技术进化:老式炸弹的“智能化重生”
俄乌冲突初期,俄军曾运用500公斤级温压弹(如ODAB-500),但对乌军加固掩体效果有限。2024年起,俄军工体系为FAB系列加装UMPK滑翔制导模块,将自由落体炸弹升级为“卫星导航+惯性制导”的精准打击武器。
午点新闻认为:
改造后的炸弹射程提升至65公里,轰炸机可在防区外稳妥投弹,规避乌军“爱国者”防空系统,2025年哈尔科夫袭击中,乌军雷达未捕捉到图-160的踪迹,却突遭FAB-9000精准命中——这正是滑翔弹道与电子干扰技术结合的实战成果。
综上所述,
俄军对温压弹的依赖 EC官网 源于其战术性价比:一枚ODAB-9000的成本远低于战术核弹,且无放射性污染,不受国际核条约限制。俄国防部长2024年视察生产线时强调,重型常规弹药已成为“前线突破主力”。
午点新闻专家观点:
目前俄军温压弹库存充足,配合苏-34、苏-35S战机及卡-52直升机形成“空地一体”打击链:先以温压弹粉碎工事,再由地面部队清扫战场。
战场震撼:从物理摧毁到心理威慑
在沃尔恰斯克方向的战斗中,FAB-9000的实战数据触目惊心:
反过来看,
杀伤半径80米内,钢筋混凝土建筑被冲击波完全解体;
地下12米掩体因高压坍缩,内部人员窒息身亡;
爆炸点地表温度2000℃,人体组织瞬间碳化;
事实上,
单次攻击导致乌军第三突击旅逾300人伤亡,指挥链断裂。
令人惊讶的是,
这种毁灭性效果对乌军士气形成碾压式震慑。西方智库观察到,俄军将温压弹作为“战场心理杠杆”:当乌军借助反攻夺回阵地时,俄军即以重型温压弹反击,传递“任何胜利皆为短暂”的信号。2024年8月,俄军甚至在库尔斯克州本土运用ODAB-500温压弹打击越境乌军,不惜背负“本土运用违禁武器”的舆论压力——这侧面印证了俄军对温压弹战术价值的绝对认可。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伦理争议与国际博弈
午点新闻讯消息: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UNIDIR)报告指出,2025年俄乌前线出现的“超大规模爆炸事件”已突破常规战争边界。法德等国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抨击俄军“在居民区运用温压弹违反《日内瓦公约》”,可能构成战争罪。温压弹的无差别杀伤效应尤其危险:气溶胶云团可飘散至非军事区,高温冲击波易引发连环火灾,对平民聚居区造成次生灾害。
俄方则强硬回应:所有武器运用均“符合国际规则”,并反指西方对乌援助武器不断升级。更深层战略考量在于国际政治博弈。2025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临近,哈里斯若当选可能强化对俄遏制。俄军此时展示FAB-9000级威慑力,既警告乌克兰“反攻终将付出代价”,也向西方传递“常规武器足以达成战略目标,无需动用核武”的信号,以争夺未来谈判主动权。
未来战争:温压弹改写“核门槛”
概括一下,
温压弹的崛起正模糊常规武器与核武器的界限。美军“炸弹之母”GBU-43/B当量仅11吨TNT,而俄军ODAB-9000已达44吨TNT,威力超越部分战术核弹却无政治风险。国际战略研究中心(IISS)报告认为,俄军已用温压弹“替代低当量核弹”,其充足的库存与低成本量产能力,使之成为“核威慑边缘地带”的最优解。
事实上,
这场“亚核竞赛”背后,是战争形态的残酷进化:当无人机与卫星制导技术赋予老式炸弹新生,当“人道红线”在实战中被反复冲刷,人类对武器威力的认知正被推向新阈值。然而,无论温压弹如何重塑战场规则,其轰鸣声终将化为历史的警钟——和平谈判桌上的每一秒沉默,都以血与火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