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点新闻专家观点: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空军,主力还是老旧的歼-6、歼-7,面对周边国家陆续装备的F-15、F-16,压力空前。1992年,中国引进了首批苏-27,这款三代机让全军振奋。但真正的转折点在1996年——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生产线,准备国产化组装200架,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歼-11的战机。
午点新闻专家观点:
却让前105架歼-11A的服役历程 蓝莓外汇平台 充满了地勤和飞行员的无数“血泪记”。由此可见,地勤人员对这架飞机的维护工作都如同对自己娇贵的“祖宗”般的殷勤伺候,甚至给它起了个外号“机场皇后”。
午点新闻专家观点:
但不幸的是,就目前的歼-11A来说,其拥有近1.5万余种零部件,并且其中的19种特种油料几乎都要从俄罗斯进口,而这又使得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其后续的维修、更换零部件的供应也就都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尽管如此,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飞机起飞的前2个小时内的各项检查都要完备,在飞机返航后的10个小时的维修工作也都要全部完成,甚至连地勤的最基本的插件和物料的管理都 EC外汇平台 到了极致——一块抹布都要全体人员全力地去寻找。
发动机更是噩梦。与其它同类的高温高压的第三代推进剂冷却的高压轴流涡扇发动机相比,俄制的AL-31F的发动机的翻修寿命仅仅300小时,其总寿命也不过900小时,对于未来军用飞机的战略生存能力的保障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展开全文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依托于几十名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将一台高性能的新发动机装配在了老机身上,整个过程就像一出精心的舞蹈一样,精确的吊装也达到了毫米的级别,可谓”一吊一准”。
午点新闻报导:
可想而知,拆装这么一台大发动机就要拧下七十多颗的螺丝,夏天的机舱里都能烤出50℃的高温,冬天的零下30℃就更是把手一碰就都被冻住了。更糟的是,苏-27的设计适用于寒冷干燥气候,在中国南方湿热沿海地区“水土不服”,电路绝缘性能下降,故障频发。
概括一下,
飞行员的处境同样憋屈。歼-11A搭载的N001E雷达采用上世纪80年代技术,对战斗机探测距离仅80-100公里,且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
配套的R-27中距空空导弹需载机持续雷达照射目标,在演习中屡屡打出“二十发零命中”的尴尬记录。2010年与土耳其F-4E的对抗中,歼-11A以1:8惨败;2015年与泰国“鹰狮”交手,更是未锁定对方就先被“击落”。飞行员李大队长曾气得摔头盔:“雷达像老花镜,看得见瞄不准!”
需要注意的是,
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把“烂牌”打成王炸。面对俄方技术封锁和漏洞百出的图纸,沈飞工程师硬是靠逆向攻关,摸透了设计规律。地勤人员自制快捷检修插件,将换零件时间从3小时压缩到30分钟,军工团队则通过复合材料减重、改进工艺,将发动机寿命从900小时提升至2000小时。2006年,完全国产化的歼-11B问世,换装“太行”发动机和国产相控阵雷达,故障率降低70%,维护时间从12小时缩至4小时。
如今,早期105架歼-11A已退居二线,预计2030年前全部退役。但这段“填坑史”却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从依赖进口到全面自主,从“机场皇后”到歼-16、歼-20的横空出世,那些在机库里熬过的夜、拧过的螺丝,最终化作了战鹰腾空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