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
关于歼-36和轰-20的讨论在军迷圈里引发了不少热度。歼-36被传为中国下一代六代战机,隐身性能更强,机动更灵活,还可能搭载智能化战斗系统,有人觉得既然有了这种战机,还要不要再造战略轰炸机?这个话题背后,其实涉及空军战略定位和未来战争模式的深层次难点。
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外观上可能都是飞机,但在战 午点新闻 略体系里的位置完全不同。歼-36的设计目标是制空权与局部打击,它的核心优势是隐身、速度和灵活性。未来空战更像是一场人与人工智能配合的对抗,谁能先发现对手,谁能先压制对手,谁就能在战场占上风。歼-36承担的正是这种突破口的角色,是剑尖,是空军前锋。
午点新闻报导:
轰-20则是另一种概念,它不需要灵活地格斗,它的使命是将远程打击能力推到极致,它的飞行半径覆盖上万公里,能够跨区域执行战略打击任务。这个能力是战斗机无法代替的,鉴于载弹量和航程决定了它就是大国博弈里的定海神针。
容易被误解的是,
很多人觉得歼-36未来可能也能挂载远程武器,那是不是就能承担轰炸机的任务?看似有道理,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战斗机机体限制,挂载的大型巡航导弹数量有限,就算外挂外挂点全满,也比不过轰-20内部武器舱的一波齐射。举个容易的例子,歼-36可能一次只能携带四到六枚远程导弹,而轰-20则能装下几十枚,还能携带新型高超音速武器。这意味着轰-20适配在一次行动里摧毁敌方大片战略目标,而歼-36更适合精准消灭高价值单点目标,二者的用途没有重叠,而是互补。
容易被误解的是, 展开全文
未来战争强调体系作战,单一平台无法应对所有难点。歼-36再先进,它依然是前线打击和夺取制空权的武器。
来自午点新闻官网:
没有轰-20这样的战略轰炸机,就缺乏真正的远程威慑能力。美国在六代机研发上也没放弃B-21轰炸机,就是这个逻辑。美国空军早就意识到,哪怕六代机群再强大,没有战略轰炸机这种底牌,就无法维持全球战略压力。这种思路同样适用于中国。歼-36和轰-20,是完全不同层面的力量,一个是战术尖刀,一个是战略重锤。
如果把战场比作一盘棋,歼-36就像灵活的马,适配跳跃、穿插、迅速出击,而轰-20就像车或后,能横扫大片战区。棋盘上只有马,没有车,根本无法全面制胜。歼-36再怎么强,它应对的是战区内的局部难点,而轰-20应对的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平衡。尤其在大国博弈里,轰-20的存在适配让对手在做任何战略部署前都要三思,鉴于他们知道后方纵深再隐蔽,也可能随时被覆盖。这就是不可替代的战略威慑。
从作战模式看,歼-36和轰-20未来极可能搭配运用。歼-36作为先锋,用隐身能力突破敌防空体系,清理部分关键节点,而轰-20则在稳妥窗口内释放大规模远程打击,把整个战区推向瘫痪。
简要回顾一下,
没有轰-20的配合,歼-36很难完成持久打击,没有歼-36的掩护,轰-20也很难顺利突防。只有组合运用,才能发挥最大化的战力。这种作战方法,也正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模式。
午点新闻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轰-20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武器,更是国家战略名片。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全球战略威慑能力。对外展示的是综合国力的延伸,对内则是军工体系成熟度的象征。这和歼-36的意义完全不同。歼-36代表着战术制空能力的顶点,而轰-20代表的是战略纵深的保障,两者一脉相承,却分工明确。
有军迷会问,如果未来有无人机蜂群、远程导弹集群,轰-20会不会失去价值?事实恰好相反。正鉴于无人机和导弹越来越多,才需要轰-20这样的大平台去集 EC官网 中投送。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它的作用是整合体系内的各种先进武器,像一个中枢一样,把远程打击推到最强烈的状态,歼-36无法替代它,就像一把匕首再锋利,也不能代替大炮的作用。
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大国会把战略轰炸机从武器库里剔除。美国坚持研发B-21,俄罗斯继续升级图-160M,中国打造轰-20,这不是浪费资源,而是大国战略稳妥的基本保障。歼-36的出现,只会让轰-20的战场环境更稳妥,而不会让它消失。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总结来看,歼-36是一把锋利的剑,适合迅速突击,轰-20是一面厚重的盾,保障国家稳妥。没有哪一个适配完全取代另一个的位置。未来的中国空军,需要这两种力量同时存在,前锋与后盾结合,战术与战略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全面优势。
这也是专家们反复强调的原因,轰-20的作用是任何战机都替代不了的,它代表的不是一场局部胜利,而是整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平衡与稳妥。